在第二届GMIC SV硅谷论坛现场,DST CEO Yuri Milner对媒体回顾了其如何进入互联网,以及其与众不同的投资秘诀。以下是整理的核心观点:
一、何时进入互联网投资?
Yuri Milner:我是1999年进入互联网领域的。当时这个产业还是早期,一切看上去都很新鲜。我花了不少时间通过互联网来学习互联网知识。我觉得当时这个产业空间较小,但潜力惊人。
二、你为何会看好并投资SNS网站?
Yuri Milner:我们投资了Facebook。我看好SNS的原因是觉得交流是人的本性,人们都害怕孤独,而社交网站可以解决这样的问题。现在我们的投资重点开始瞄向电子商务和移动互联网。大家知道我们在中国还投资了阿里巴巴和小米公司。
三、你的投资思路是什么?
Yuri Milner:我们投资的公司不多。第一个原则就是要好的产品,最好是让人口碑相传的。第二是要有非常优秀的创始人。
四、你失败过吗?
Yuri Milner:事实上我失败过多去。我过去曾经花十余年时间想在科学领域有所成就。但最后一切都归于零,我做了投资。我的第一个投资是传统行业的,表现并不好。
五、为何喜欢把投票权交给创业者?
Yuri Milner:如我所说,优秀的创业者是最重要的。如果你牢牢掌握投票权,意味着你可能会在未来反对他们。但事实上,既然投资了他们,你就不需要去反对他们。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公司会去更换创业者,或者请来职业管理团队,但你会发现,这样的公司大都以失败告终。
六、中国与美国市场比较
Yuri Milner:我们必须承认,很多的创新都发生在硅谷,但中国正在快速追上。中国公司已经拥有很多的创新性,在用户付费模式上做得更好,比如腾讯。我过去十年在中国见了一些人,然后开始投资。我发现如果你花了足够的时间去研究硅谷的模式,再去看中国的创业公司,你会有更好的判断。同样,你也可以用中国的模式作为参照去判断美国的创业公司。对我而言,这是一个交叉学习的方式。
七、如何评价雷军、马云和刘强东
Yuri Milner:事实上,你很难去比较他们。他们的策略不同,在各自的领域都做得很好。不能简单地比较。他们的公司增长都非常迅猛,从这一点看,他们都是很杰出的人才。
在线检索的DST补充背景介绍:
李开复博士眼中的DST:
他们能够带给CEO的最大帮助就是推迟上市1-2年,不要浪费时间找投行,处理SOX等,而在这段时间专注地把公司做好(或用这笔巨额把竞争对手消灭)。另外,有些关键员工上市后就会失去斗志,离职退休,离职创业等。能推迟1-2年等于得到这些员工多两年的服务,也可以做更妥当的交接工作。
他们愿意收购部分员工股份,让CEO用合适的方法决定哪些人可以卖,可以卖多少。这么做的理由是推迟上市但是让部分员工可以少数套现,只要不损失个人动力(比如说每人最多套现25%,最多套现100万美金)。
只投资他们认为会爆发性成长的方向(例如e-commerce、social、O2O)。细节可以看Yuri在Techcrunch一年前的采访。
只投资10亿美金以上估值的公司。
只投资下列两种公司之一:(1)已经盈利而且利润即将爆发成长的公司,(2)拥有较高门槛+巨大用户群,盈利可以推迟的公司。
非常在意创业者和CEO,是否有能力塑造、经营下一个巨大的公司。
因为这样的公司不多,他们每个billion dollar 公司都希望看,因此也来过中国几趟。
他们希望成为CEO的伙伴,所以股份交给CEO投。这样甚至有和VC对立的可能。
他们在每个国家都有若干信任的朋友,可以做reference check,筛选项目。
一旦锁定一个公司,他们的决策非常快速,并且不吝啬,愿意出比别的VC/PE更高的价钱。
郭蓓眼中的DST
一批从Goldman出来的ex-bankers设立的专注互联网企业的基金。目前已投资的企业有包括Facebook, Zynga, Groupon, 京东商城等7家企业。投资团队只有7-8人左右,负责对欧美和中国的投资。对互联网的一级和二级市场有很深的理解和研究。与其说VC,投资金额更像PE,但投资手法不同于前二者,很具颠覆性:
只投Market Leader,或者有潜力成为Market Leader的公司。据称,可成为投资对象的公司全球也不过30-40多家。
不会投早期,一般争取在公司上市前1-2年投资,并且上市后会持股很长一段时间。源于他们认为大多数公司上市时并未完全实现应有价值。
不对公司做过多控制:投后不入公司董事会;一般是普通股入股(FB例外),所以也没有反稀释条款;没有一票否决权。意在给公司足够的公司管理主控权,同时对基金本身来说,投资其他公司时也不会造成利害关系。
很多国内的基金也开始在参考DST的部分做法。但市场不会容纳太多像这样的基金。